大宗供应链趋势引发物流业从“被动”到“主动”,物流企业应该如何“趁势追击”?

全球每年大宗商品的产出值大约在10~20万亿美元,占到世界GDP的20%,我国在主流大宗商品中,基本占据全球大宗消费比例的50%以上。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80万亿元到现在的几百万亿元。

未来30年的发展,可以预见到,我国大宗产业的规模在全球的占比仍会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

在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下,实体产业受冲击较重,而数字经济却呈现高速发展。我国很有可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内循环”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主体。其中“数据内循环”将成为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大宗商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必将成为“数据内循环”的关键主体。

大宗供应链趋势如何引发物流业从“被动”到“主动”发展的?

大宗供应链企业主要围绕生产资料,为制造业/贸易商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一体化服务,即将四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嵌套在上游采购供应,中游生产加工,下游产品成品分销的全链条中;包括从大宗商品的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剪切加工到产成品分销、 物流交付等全环节,提供价格管理、产业金融、信息咨询在内的诸多增值服务。

(一)大宗供应链企业:服务于大宗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

大宗商品是指可以进入流通领域,区别于零售环节的具有商品属性并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按照商品产业属性,大宗商品大致可分为工业品和农业品,其中工业品包括铁矿石、钢材、铜、煤炭、原油、塑料等黑色、有色金属和能化品农业品包括大豆、玉米、橡胶、木材等各类农副商品

大宗商品具有供需规模大、价格波动大、易于分级和标准化、金融属性强等特点。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主要服务于上游及中游厂商的采购、库存及分销等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内外贸及相关供应链服务,从而保障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二)需求特性:矿产资源消费“S”轨迹与增长的极限

根据学术论文《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极限与周期》研究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人均消费量呈现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直至零增长或缓慢负增长的“S”形轨迹。

这一演变规律,表现在资源消费的转折点和零增长点,与城市化率、经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变化点密切相关。即随着经济发展,即人均收入或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财富积累水平持续提升,大宗商品或资源性产品消费将陆续进入准近饱和状态,消费结构的改变,致使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在工业化中期开始陆续到达人均消费极限值,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结构变迁;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逐渐使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到达极限值。

(三)商业模式:贸易分销为基础,向加工制造延伸

海外大宗供应链龙头企业大都源于贸易,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交易价差,包括时间价差和分销价差。贸易模式的缺陷在于:当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加之市场愈发透明,往往意味着贸易商利差收窄,同时还需承担库存跌价风险。

由此不难发现全球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宗供应链的发展对于物流行业的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各类型的物流企业彼此联动,相互影响,不断革新商业模式,不断重塑着物流行业的格局。

物流行业结构不断调整下,物流企业应如何“趁势追击”?

第一,积极寻求产业链协同发展

面对大宗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张,传统物流企业应积极沿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新常态」。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服务水平层次的传统物流企业,都要基于核心能力探索多种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横向多元化发展,纵向供应链物流深耕,以及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第二,科技赋能,实现业务创新

「互联网+物流」聚焦物流行业的价值链重构、去中介化与资源整合;科技与数据赋能者则加速着行业的颠覆式创新和发展,物流企业要紧追时代步伐,利用数字化技术武装起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新。

但是很多中小微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是很强,无法独立完成数字化转型,这时候如果选择和专业数字物流服务商合作,就可以借助其数字化技术,建立功能强大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合规化发展,对于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结语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竞争力的关键不再仅是物流基础服务的质量高下,而是如何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和产业认知,整合上下游,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制造、流通和消费的无缝对接,尤其是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抓住发展机遇,创造新的价值链。